(原標題:原來互聯網存款真會暴雷)
這些天雷慢一直有點犯嘀咕,四家河南村鎮銀行,怎么會害得全國各地的儲戶奔赴鄭州討說法?
然后看儲戶們網上的聲討,才恍然大悟,河南四家村鎮銀行暴雷背后的推手浮出水面。原來是度小滿金融、京東金融、天星金融等幾家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
一位網友的聲討是這樣的:
存款無法取出的河南村鎮銀行一共有四家,分別是禹州新民生村鎮銀行、拓城黃淮村鎮銀行、上蔡惠民村鎮銀行和開封新東方村鎮銀行。
這類村鎮銀行,截至2020年,在全國已有1635家,中西部占比65.7%,覆蓋全國31個省份的1296個縣(市、旗),縣域覆蓋率70.6%,65.7%的村鎮銀行位于中西部地區。
如果不是互聯網存款,按照銀保監會規定,村鎮銀行一律不得跨縣(市)發放貸款和吸收存款。
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副秘書長蔣勇曾發文說,村鎮銀行被大股東幕后掌控的較多,被民營企業聯合掌控的,形成了“私人化”的趨勢,隱患不少、風險很高;被主發起銀行掌控的,形成了“支行化”的趨勢,創新不夠,“躺平”較多。
銀保監會在近期的一次發布會上已經對此事表態,稱“事件不簡單是社會公眾和村鎮銀行間的交易,還涉及其他主體”,這4家村鎮銀行利用第三方平臺或通過“資金掮客”吸收公眾資金,涉嫌違法犯罪。
在河南,四家村鎮銀行大股東是河南新財富集團,據紅刊財經,新財富集團的實控人呂弈涉足的業務囊括了PE基金、港股上市的大型銀行、信托,以及注冊資本達400億元的大灣區產融投資公司。
從網上聲討的用戶的透露的信息來看,他們通過互聯網存款的渠道包括度小滿金融、天星金融、京東金融。
這些互聯網存款大多發生在2020年及以前。到了2021年,銀保監會聯合央行發布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臺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包括但不限于由非自營網絡平臺提供營銷宣傳、產品展示、信息傳輸、購買入口、利息補貼等服務。
互聯網存款最早出現于2018年。當年首先是京東金融和富民銀行推出“富民寶”。接著,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百信銀行、蘇寧銀行等民營銀行開始豎起“智能存款”的大旗,這類定期存款產品年利率超過4%,承諾可以隨存隨取。與隨存隨取的其他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相比,“智能存款”收益率比它們高10倍以上。
這時監管尚未發聲,存款利率已經自由化,銀行可自主定價。而定期存款,能隨存隨取,在中國銀行界,還是頭一遭。它們靠的都是一個叫“收益權轉讓”的“創新”,這樣的事,當時只有一貫大膽的互聯網公司敢做。
2019年后,一向老實的城、農商行,也搭上了互聯網平臺的快車,一邊唱著歌兒,一邊吃著互聯網存款的火鍋。
后來,與互聯網流量巨頭合作的銀行越來越多,人們統稱之為“互聯網存款”。
整個2019年,監管對互聯網存款,未曾公開批駁。直到2020年10月,馬云批評銀行是當鋪、巴塞爾協議服務老年人金融之后,監管40米的大刀,借得由頭,一頓劈頭蓋臉地,從網絡小貸砍到互聯網存款。
這些產品背后的京東、騰訊、度小滿金融一一中招,被“存貸雙殺”。
在這以前,互聯網存款一直處在灰度空間,像一只薛定諤的貓,監管發聲前,不知道到底合規不合規。直到2020年底,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一系列發言的揭露,大眾才看清互聯網存款的風險邏輯。
按照孫天琦的解讀,互聯網存款問題的問題在于:
一,導致存款結構變化明顯,高風險機構入場經營,帶來存款營銷行為、違規宣傳存款保險保障。比如暗示“零風險、高收益”,便于用較高利率吸引儲戶。
二、地方法人銀行如城商行、農商行突破地域限制展業。這個套路,金融科技平臺輕車熟路,比如用小貸牌照通過互聯網平臺放貸,為城商行在互聯網平臺放貸提供工具。突破地域限制帶來的問題,當年限制城、農商行跨區域展業,就是因為“蘿卜快了不洗泥”,信息不對稱,對異地管理能力不足。而互聯網平臺一來,就帶著城、農商行將這些規矩統統打破了。
三、給存款管理帶來挑戰。按孫天琦的解釋,互聯網平臺存款具有開放性、利率敏感性高、異地客戶為主、客戶粘性低、隨時支取等特征,存款穩定性遠低于線下,增加了中小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難度。同時,平臺存款全額計入個人存款,導致流動性匹配率、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和核心負債比例高估。
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2020年12月的一次演講中也指出,這些互聯網存款的互聯網平臺方,供貸的份額小,以至于風險留存不足,To C和To B的比例不當。他說,如果單一數據金融平臺占有的市場份額過大,平臺數據的真實性以及平臺的風險評估模型一旦出現偏差,會導致大量的信貸壞賬。
所以,孫天琦稱一些金融產品“無證駕駛”,是非法金融活動。樓繼偉稱應當限制與單一平臺合作的銀行數量,比如不超10-15家。噤若寒蟬的中國金融科技界一聽已經定性,喊打勢眾,螞蟻、騰訊、京東等立馬下線了互聯網存款產品。
在那則《通知》里,銀保監會要求商業銀行已經開展的存量業務到期自然結清。
誰也沒想到,已經停止合作的互聯網存款的存量業務,會在2022年的疫情期間暴雷,它的暴雷幾乎囊括了當年人們擔憂的幾個風險點:存款穩定性遠低于線下、大股東操控銀行、突破地域限制展業。
經此一難,互聯網平臺該長點心了。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新金融洛書 發表,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